为进一步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心关爱落到实处,不断增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根据全国总工会和省总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市总工会将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工会进万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温暖行动”服务月活动。
活动时间
2021年11月1日-30日
活动内容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职工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满足职工需求为导向,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创新手段,积极帮助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急难愁盼问题,重点开展“九送”活动。
(一)送思想文化。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活动,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党和国家关心关爱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政策举措,引领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小蜜蜂”精神,引导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劳动的理念。
(二)送身心健康。组织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心理咨询、送大病补贴等活动,注重做好女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和服务保障,组织开展 “两癌”筛查、经期关爱等工作。
(三)送平安保障。持续完善在职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提高职工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的覆盖面和参保率,切实维护参保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展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送意外伤害补贴等工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多重保障,同时,督促企业为劳动者配备劳保用品、防疫用品。
(四)送温暖关爱。以相关行业头部企业为重点,深入一线劳动者群体、站点,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慰问活动,帮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及时帮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中困难群体,推动纳入社会救助体系,符合条件的纳入困难职工档案,给予救助帮扶。
(五)送工作岗位。与相关行业头部企业联合,通过工会就业服务网上平台和各地就业专场招聘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多适合岗位,拓宽就业渠道。
(六)送技能提升。通过送技能培训、送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七)送权益维护。加强源头参与,就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提出工会的意见建议,主动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集体协商工作范围,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督促相关行业组织开展集体协商、在重大事项确定中严格执行民主程序,依法保障职工福利待遇及劳动经济权益。
(八)送常态慰问。主动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各级工会常态化送温暖慰问范围。完善各级工会常态化送温暖慰问机制,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遇到困难、发生重大疾病和重要节点时,及时开展常态化慰问活动。
(九)送特色服务。充分利用工会自有资源,鼓励各级工会帮扶中心拓展服务职能,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职工鹊桥、心理健康等特色服务;组织现有工会自建和联建的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休息、饮水、入厕等特色服务。
有关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全市工会组织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把服务月活动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与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切实提升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动力和成效,全市工会组织要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保障服务月活动顺利开展。
(二)整合内部资源。进一步拓展工会帮扶 (服务)中心、基层帮扶服务站点功能,精准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范做好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相关工作,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多样化暖心服务;依托基层工会帮扶(服务)站点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三)发动社会力量。协调发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通过发挥基金会、慈善机构、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等社会资源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各方协同、工会力推、劳动者参与的工作格局。
(四)注重工作实效。全市工会组织要细化措施,注重实效,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担当、迎难而上,扎实有序推进工作,一边推进一边总结,逐步建立健全务实管用的工作机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五)加大宣传力度。全市工会组织要充分运用本地主流媒体、工会宣传阵地,面向平台企业和广大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注重培养、选树平台企业温暖行动的先进典型,及时表彰宣传,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媒体平台扩大舆论影响,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和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的良好氛围。